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透視人間佛教本質 四大視域探索現代佛教新典範

教育人文

字級

透視人間佛教本質 四大視域探索現代佛教新典範

【人間社 李慧琳 高雄大樹報導】 2025-07-07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系列課程已邁入第五堂,7月1日課程邀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以「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為主題展開講授,並由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向平與談,佛光山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主持。唐教授以理論與歷史並進的視角,深入剖析人間佛教作為當代中國佛教主流思潮的核心意涵與轉化潛能。

唐忠毛指出,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在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成功融合了「傳統性與現代性」、「理性與超越性」兩大精神向度。為深入理解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與發展脈絡,他提出四大關鍵視域進行分析:歷史視域、現代性視域、中道視域與中國化視域。

在歷史視域方面,唐教授指出,佛教「人間性」的思想並非近代才有,其精神早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已具雛形,並貫穿整個大乘佛教發展脈絡。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中明言,佛陀一生即是在「人間」中修行、成道與說法,充分體現了人間佛教的核心精神。因此,人間佛教既是佛陀本懷的繼承,也是佛教發展歷程中的主線。

進入現代性視域,唐教授強調,近現代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自我革新、自我轉型的結果,其關注點不僅在於教義的重構,更涉及制度與觀念層面的現代化改革。星雲大師所建構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正是立基於「佛說的、人要的」原則,結合時代需求,建立起一套以戒、定、慧為核心的修學體系,使佛法成為契理契機的現代生命智慧。

而在中道視域中,唐教授認為,星雲大師雖有諸多「新詮解」,但並非標新立異,而是以中道原則為指導,強調在無常之中見希望,在苦中提昇快樂與光明。人間佛教以中道觀回應對佛教過度消極化的誤解,實乃出於慈悲與對現代人心性的深刻觀照。

最後在中國化視域中,唐教授指出,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早已與儒道思想及民間文化發生深度交融,形成具人倫精神與現實關懷的文化特質。人間佛教延續此一本土化脈絡,在強調現世安樂的同時,亦不失佛教超越解脫的終極旨趣。

李向平認同唐忠毛所提出的四大視域,並進一步指出,從歷史的展開中可以直探佛教的思想本質;現代性的思維則有助於扣緊佛教的人間性與歷史性,並將兩者昇華至更具實踐導向的宗教形態。他強調,當代佛教日益重視「生權」,而這正體現在星雲大師所倡導「我是佛」的精神自覺與勇敢承擔。中道視域提供了一種對佛教神聖性的回歸方式;而中國化視域,則不僅是佛教在地實踐的方式,更是其在中國文化中延展與轉化的重要方向。

本堂課程提供深入的思想視野與脈絡探析,從歷史的連續性、現代的革新性、中道的整合性,到文化的在地性,全面呈現人間佛教的思想豐度與時代張力。唐忠毛的精闢講解與李向平的補充回應,為學員開拓了理解佛教現代轉型與本土建構的重要思路。
12345678910第1 / 437頁
追蹤我們